從聯邦學習到Decentralization Agent 網絡:ChainOpera 項目解析
作者:JacobZhao
在6月份的研報《CryptoAI的圣杯:去中心化訓練的前沿探索》中,我們提及聯邦學習(FederatedLearning)這一介于分布式訓練與去中心化訓練之間的“受控去中心化”方案:其核心是數據本地保留、參數集中聚合,滿足醫療、金融等隱私與合規需求。與此同時,我們在過往多期研報中持續關注智能體(Agent)網絡的興起——其價值在于通過多智能體的自治與分工,協作完成復雜任務,推動“大模型”向“多智能體生態”的演進。
聯邦學習以“數據不出本地、按貢獻激勵”奠定了多方協作的基礎,其分布式基因、透明激勵、隱私保障與合規實踐為AgentNetwork提供了可直接復用的經驗。FedML團隊正是沿著這一路徑,將開源基因升級為TensorOpera(AI產業基礎設施層),再演進至ChainOpera(去中心化Agent網絡)。當然,AgentNetwork并非聯邦學習的必然延伸,其核心在于多智能體的自治協作與任務分工,也可直接基于多智能體系統(MAS)、強化學習(RL)或Blockchain激勵機制構建。一、聯邦學習與AIAgent技術棧架構
聯邦學習(FederatedLearning,FL) 是一種在不集中數據的前提下進行協同訓練的框架,其基本原理是由各參與方在本地訓練模型,僅上傳參數或梯度至協調端進行聚合,從而實現“數據不出域”的隱私合規。經過醫療、金融和移動端等典型場景的實踐,聯邦學習已進入較為成熟的商用階段,但仍面臨通信開銷大、隱私保護不徹底、設備異構導致收斂效率低等瓶頸。與其他訓練模式相比,分布式訓練強調算力集中以追求效率與規模,去中心化訓練則通過開放算力網絡實現完全分布式協作,而聯邦學習則處于二者之間,體現為一種 “受控去中心化” 方案:既能滿足產業在隱私與合規方面的需求,又提供了跨機構協作的可行路徑,更適合工業界過渡性部署架構。
基礎設施層(AgentInfrastructureLayer):該層為智能體提供最底層的運行支持,是所有Agent系統構建的技術根基。
核心模塊:包括AgentFramework(智能體開發與運行框架)和AgentOS(更底層的多任務調度與模塊化運行時),為Agent的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核心能力。
支持模塊:如AgentDID(去中心身份)、AgentWallet&Abstraction(賬戶抽象與交易執行)、AgentPayment/Settlement(支付與結算能力)。
協調與調度層(Coordination&ExecutionLayer)關注多智能體之間的協同、任務調度與系統激勵機制,是構建智能體系統“群體智能”的關鍵。
AgentOrchestration:是指揮機制,用于統一調度和管理Agent生命周期、任務分配和執行流程,適用于有中心控制的工作流場景。
AgentSwarm:是協同結構,強調分布式智能體協作,具備高度自治性、分工能力和彈性協同,適合應對動態環境中的復雜任務。
AgentIncentiveLayer:構建Agent網絡的經濟激勵系統,激發開發者、執行者與驗證者的積極性,為智能體生態提供可持續動力。
應用層(Application&DistributionLayer)
分發子類:包括AgentLaunchpad、AgentMarketplace和AgentPluginNetwork
應用子類:涵蓋AgentFi、AgentNativeDApp、Agent-as-a-Service等
消費子類:AgentSocial/ConsumerAgent為主,面向消費者社交等輕量場景
Meme:借Agent概念炒作,缺乏實際的技術實現和應用落地,僅營銷驅動。二、聯邦學習標桿FedML與TensorOpera全棧平臺
FedML 是最早面向聯邦學習(FederatedLearning)與分布式訓練的開源框架之一,起源于學術團隊(USC)并逐步公司化成為TensorOperaAI的核心產品。它為研究者和開發者提供跨機構、跨設備的數據協作訓練工具,在學術界,FedML因頻繁出現在NeurIPS、ICML、AAAI等頂會上,已成為聯邦學習研究的通用實驗平臺;在產業界,FedML在醫療、金融、邊緣AI及Web3AI等隱私敏感場景中具備較高口碑,被視為 聯邦學習領域的標桿性工具鏈。
ComputeLayer(底層)Compute層是TensorOpera的技術基底,延續FedML的開源基因,核心功能包括ParameterServer、DistributedTraining、InferenceEndpoint與AggregationServer。其價值定位在于提供分布式訓練、隱私保護的聯邦學習以及可擴展的推理引擎,支撐“Train/Deploy/Federate”三大核心能力,覆蓋從模型訓練、部署到跨機構協作的完整鏈路,是整個平臺的基礎層。
SchedulerLayer(中層)Scheduler層相當于算力交易與調度中樞,由GPUMarketplace、Provision、MasterAgent與Schedule&Orchestrate構成,支持跨公有云、GPU提供商和獨立貢獻者的資源調用。這一層是FedML升級為TensorOpera的關鍵轉折,能夠通過智能算力調度與任務編排實現更大規模的AI訓練和推理,涵蓋LLM與生成式AI的典型場景。同時,該層的Share&Earn模式預留了激勵機制接口,具備與DePIN或Web3模式兼容的潛力。
MLOpsLayer(上層)MLOps層是平臺直接面向開發者與企業的服務接口,包括ModelServing、AIAgent與Studio等模塊。典型應用涵蓋LLMChatbot、多模態生成式AI和開發者Copilot工具。其價值在于將底層算力與訓練能力抽象為高層API與產品,降低使用門檻,提供即用型Agent、低代碼開發環境與可擴展部署能力,定位上對標Anyscale、Together、Modal等新一代AIInfra平臺,充當從基礎設施走向應用的橋梁。
三、ChainOperaAI生態全景:從共創共有者到技術基座
如果說 FedML 是技術內核,提供了聯邦學習與分布式訓練的開源基因;TensorOpera 將FedML的科研成果抽象為可商用的全棧AI基礎設施,那么 ChainOpera 則是將TensorOpera的平臺能力“上鏈”,通過 AITerminal+AgentSocialNetwork+DePIN模型與算力層+AI-NativeBlockchain 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Agent網絡生態。其核心轉變在于,TensorOpera仍主要面向企業與開發者,而ChainOpera借助Web3化的治理與激勵機制,把用戶、開發者、GPU/數據提供者納入共建共治,讓AIAgent不只是“被使用”,而是“被共創與共同擁有”。
共創者生態(Co-creators)
ChainOperaAI通過 Model&GPUPlatform 與 AgentPlatform 為生態共創提供工具鏈、基礎設施與協調層,支持模型訓練、智能體開發、部署與擴展協作。
ChainOpera生態的共創者涵蓋 AIAgent開發者(設計與運營智能體)、工具與服務提供方(模板、MCP、數據庫與API)、模型開發者(訓練與發布模型卡)、GPU提供方(通過DePIN與Web2云伙伴貢獻算力)、數據貢獻者與標注方(上傳與標注多模態數據)。三類核心供給——開發、算力與數據——共同驅動智能體網絡的持續成長。
共有人生態(Co-owners)
ChainOpera生態還引入 共有人機制,通過合作與參與共同建設網絡。AIAgent創作者是個人或團隊,通過AgentPlatform設計與部署新型智能體,負責構建、上線并持續維護,從而推動功能與應用的創新。AIAgent參與者則來自社區,他們通過獲取和持有訪問單元(AccessUnits)參與智能體的生命周期,在使用與推廣過程中支持智能體的成長與活躍度。兩類角色分別代表 供給端與需求端,共同形成生態內的價值共享與協同發展模式。
生態合作伙伴:平臺與框架
ChainOperaAI與多方合作,強化平臺的可用性與安全性,并注重Web3場景融合:通過 AITerminalApp 聯合錢包、算法與聚合平臺實現智能服務推薦;在 AgentPlatform 引入多元框架與零代碼工具,降低開發門檻;依托 TensorOperaAI 進行模型訓練與推理;并與 FedML 建立獨家合作,支持跨機構、跨設備的隱私保護訓練。整體上,形成兼顧 企業級應用 與 Web3用戶體驗 的開放生態體系。
**硬件入口:AI硬件與合作伙伴(AIHardware&Partners)**通過DeAIPhone、可穿戴與RobotAI等合作伙伴,ChainOpera將Blockchain與AI融合進智能終端,實現dApp交互、端側訓練與隱私保護,逐步形成去中心化AI硬件生態。
中樞平臺與技術基座:TensorOperaGenAI&FedMLTensorOpera提供覆蓋MLOps、Scheduler、Compute的全棧GenAI平臺;其子平臺FedML從學術開源成長為產業化框架,強化了AI“隨處運行、任意擴展”的能力。
ChainOperaAI生態體系
2025年6月,ChainOpera正式上線 AITerminalApp 與去中心化技術棧,定位為“去中心化版OpenAI”,其核心產品涵蓋四大模塊:應用層(AITerminal&AgentNetwork)、開發者層(AgentCreatorCenter)、模型與GPU層(Model&ComputeNetwork)、以及CoAI協議與專用鏈,覆蓋了從用戶入口到底層算力與鏈上激勵的完整閉環。
**SuperAIAgentApp–AITerminal(https://chat.chainopera.ai/)**作為去中心化 ChatGPT與AI社交入口,AITerminal提供多模態協作、數據貢獻激勵、DeFi工具整合、跨平臺助手,并支持AIAgent協作與隱私保護(YourData,YourAgent)。用戶可在移動端直接調用開源大模型 DeepSeek-R1 與社區智能體,交互過程中語言Token與加密Token在鏈上透明流轉。其價值在于讓用戶從“內容消費者”轉變為“智能共創者”,并能在DeFi、RWA、PayFi、電商等場景中使用專屬智能體網絡。
**AIAgentSocialNetwork(https://chat.chainopera.ai/agent-social-network)**定位類似 LinkedIn+Messenger,但面向AIAgent群體。通過虛擬工作空間與Agent-to-Agent協作機制(MetaGPT、ChatDEV、AutoGEN、Camel),推動單一Agent演化為多智能體協作網絡,覆蓋金融、游戲、電商、研究等應用,并逐步增強記憶與自主性。
**AIAgentDeveloperPlatform(https://agent.chainopera.ai/)**為開發者提供“樂高式”創作體驗。支持零代碼與模塊化擴展,Blockchain合約確保所有權,DePIN +云基礎設施降低門檻,Marketplace提供分發與發現渠道。其核心在于讓開發者快速觸達用戶,生態貢獻可透明記錄并獲得激勵。
**AIModel&GPUPlatform(https://platform.chainopera.ai/)**作為基礎設施層,結合 DePIN與聯邦學習,解決Web3AI依賴中心化算力的痛點。通過分布式GPU、隱私保護的數據訓練、模型與數據市場,以及端到端MLOps,支持多智能體協作與個性化AI。其愿景是推動從“大廠壟斷”到“社區共建”的基建范式轉移。
除去已正式上線全棧 AIAgent平臺外,ChainOperaAI堅信通用人工智能(AGI)來自 多模態、多智能體的協作網絡。因此其遠期路線圖規劃分為四個階段:
階段一(Compute→Capital):構建去中心化基礎設施,包括GPUDePIN網絡、聯邦學習與分布式訓練/推理平臺,并引入 模型路由器(ModelRouter)協調多端推理;通過激勵機制讓算力、模型與數據提供方獲得按使用量分配的收益。
階段二(AgenticApps→CollaborativeAIEconomy):推出AITerminal、AgentMarketplace與AgentSocialNetwork,形成多智能體應用生態;通過 CoAI協議 連接用戶、開發者與資源提供者,并引入 用戶需求–開發者匹配系統 與信用體系,推動高頻交互與持續經濟活動。
階段三(CollaborativeAI→Crypto-NativeAI):在DeFi、RWA、支付、電商等領域落地,同時拓展至 KOL場景與個人數據交換;開發面向金融/加密的專用LLM,并推出Agent-to-Agent支付與錢包系統,推動“CryptoAGI”場景化應用。
階段四(Ecosystems→AutonomousAIEconomies):逐步演進為自治子網經濟,各子網圍繞 應用、基礎設施、算力、模型與數據 獨立治理、Tokens化運作,并通過跨子網協議協作,形成多子網協同生態;同時從AgenticAI邁向 PhysicalAI(機器人、自動駕駛、航天)。
免責聲明:本路線圖僅供參考,時間表與功能可能因市場環境動態調整,不構成交付保證承諾。七、Tokens激勵與協議治理
目前ChainOpera尚未公布完整的Tokens激勵計劃,但其CoAI協議以“**共創與共擁有”**為核心,通過Blockchain與 Proof-of-Intelligence機制實現透明可驗證的貢獻記錄:開發者、算力、數據與服務提供者的投入按標準化方式計量并獲得回報,用戶使用服務、資源方支撐運行、開發者構建應用,所有參與方共享增長紅利;平臺則以1%服務費、獎勵分配和流動性支持維持循環,推動開放、公平、協作的去中心化AI生態。
Proof-of-Intelligence學習框架
Proof-of-Intelligence(PoI)是ChainOpera在CoAI協議下提出的核心共識機制,旨在為去中心化AI構建提供透明、公平且可驗證的激勵與治理體系。其基于Proof-of-Contribution(貢獻證明) 的Blockchain協作機器學習框架,旨在解決聯邦學習(FL)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激勵不足、隱私風險與可驗證性缺失問題。該設計以智能合約為核心,結合去中心化存儲(IPFS)、聚合節點和零知識證明(zkSNARKs),實現了五大目標:①按貢獻度進行公平獎勵分配,確保訓練者基于實際模型改進獲得激勵;②保持數據本地化存儲,保障隱私不外泄;③引入魯棒性機制,對抗惡意訓練者的投毒或聚合攻擊;④通過ZKP確保模型聚合、異常檢測與貢獻評估等關鍵計算的可驗證性;⑤在效率與通用性上適用于異構數據和不同學習任務。
AI用戶:用Tokens訪問服務或訂閱應用,并通過提供/標注/質押數據貢獻生態。
Agent/應用開發者:使用平臺算力與數據進行開發,并因其貢獻的Agent、應用或數據集獲得協議認可。
資源提供者:貢獻算力、數據或模型,獲得透明記錄與激勵。
治理參與者(社區&DAO):通過Tokens參與投票、機制設計與生態協調。
協議層(COAI):通過服務費維持可持續發展,利用自動化分配機制平衡供需。
節點與驗證者:提供驗證、算力與安全服務,確保網絡可靠性。
協議治理
ChainOpera采用 DAO治理,通過質押Tokens參與提案與投票,確保決策透明與公平。治理機制包括:聲譽系統(驗證并量化貢獻)、社區協作(提案與投票推動生態發展)、參數調整(數據使用、安全與驗證者問責)。整體目標是避免權力集中,保持系統穩定與社區共創。八、團隊背景及項目融資
ChainOpera項目由在聯邦學習領域具有深厚造詣的 SalmanAvestimehr教授 與 何朝陽(Aiden)博士 共同創立。其他核心團隊成員背景橫跨 UCBerkeley、Stanford、USC、MIT、清華大學 以及 Google、Amazon、Tencent、Meta、Apple 等頂尖學術與科技機構,兼具學術研究與產業實戰能力。截止目前,ChainOperaAI團隊規模已超過 40人。
聯合創始人:SalmanAvestimehr
SalmanAvestimehr教授是 南加州大學(USC)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Dean’sProfessor,并擔任 USC-AmazonTrustedAI中心創始主任,同時領導USC信息論與機器學習實驗室(vITAL)。他是 FedML聯合創始人兼CEO,并在2022年共同創立了TensorOpera/ChainOperaAI。
SalmanAvestimehr教授畢業于UCBerkeleyEECS博士(最佳論文獎)。作為IEEEFellow,在信息論、分布式計算與聯邦學習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300+篇,引用數超30,000,并獲 PECASE、NSFCAREER、IEEEMasseyAward 等多項國際榮譽。其主導創建 FedML 開源框架,廣泛應用于醫療、金融和隱私計算,并成為TensorOpera/ChainOperaAI的核心技術基石。
聯合創始人:Dr.AidenChaoyangHe
Dr.AidenChaoyangHe是TensorOpera/ChainOperaAI聯合創始人兼總裁,南加州大學(USC)計算機科學博士、FedML原始創建者。其研究方向涵蓋分布式與聯邦學習、大規模模型訓練、Blockchain與隱私計算。在創業之前,他曾在 Meta、Amazon、Google、Tencent 從事研發,并在騰訊、百度、華為擔任核心工程與管理崗位,主導多個互聯網級產品與AI平臺的落地。
學術與產業方面,Aiden已發表30余篇論文,GoogleScholar引用超過13,000,并獲AmazonPh.D.Fellowship、QualcommInnovationFellowship及NeurIPS、AAAI最佳論文獎。他主導開發的 FedML框架是聯邦學習領域最廣泛使用的開源項目之一,支撐 日均270億次請求;并作為核心作者提出FedNLP框架、混合模型并行訓練方法,被廣泛應用于SaharaAI等去中心化AI項目。
九、聯邦學習與AIAgent市場格局分析
聯邦學習框架主要有四個代表:FedML、Flower、TFF、OpenFL。其中,FedML 最全棧,兼具聯邦學習、分布式大模型訓練與MLOps,適合產業落地;Flower 輕量易用,社區活躍,偏教學與小規模實驗;TFF 深度依賴TensorFlow,學術研究價值高,但產業化弱;OpenFL 聚焦醫療/金融,強調隱私合規,生態較封閉。總體而言,FedML代表工業級全能路徑,Flower注重易用性與教育,TFF偏學術實驗,OpenFL則在垂直行業合規性上具優勢。
在產業化與基礎設施層,TensorOpera(FedML商業化)的特點在于繼承開源FedML的技術積累,提供跨云GPU調度、分布式訓練、聯邦學習與MLOps的一體化能力,目標是橋接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,服務開發者、中小企業及Web3/DePIN生態。總體來看,TensorOpera相當于“開源FedML的HuggingFace+W&B合體”,在全棧分布式訓練和聯邦學習能力上更完整、通用,區別于以社區、工具或單一行業為核心的其他平臺。
在創新層代表中,ChainOpera 與 Flock 都嘗試將聯邦學習與Web3結合,但方向存在明顯差異。ChainOpera構建的是 全棧AIAgent平臺,涵蓋入口、社交、開發和基礎設施四層架構,核心價值在于推動用戶從“消費者”轉變為“共創者”,并通過AITerminal與AgentSocialNetwork實現協作式AGI與社區共建生態;而Flock則更聚焦于 Blockchain增強型聯邦學習(BAFL),強調在去中心化環境下的隱私保護與激勵機制,主要面向算力和數據層的協作驗證。ChainOpera更偏向 應用與Agent網絡層 的落地,Flock則偏向 底層訓練與隱私計算 的強化。
投資邏輯
ChainOpera的優勢首先在于其 技術護城河:從FedML(聯邦學習標桿性開源框架)到TensorOpera(企業級全棧AIInfra),再到ChainOpera(Web3化Agent網絡+DePIN+Tokenomics),形成了獨特的連續演進路徑,兼具學術積累、產業落地與加密敘事。
在 應用與用戶規模 上,AITerminal已形成數十萬日活用戶與千級Agent應用生態,并在BNBChainDAppBayAI類目排名第一,具備明確的鏈上用戶增長與真實交易量。其多模態場景覆蓋的加密原生領域有望逐步外溢至更廣泛的Web2用戶。
生態合作 方面,ChainOpera發起CO-AIAlliance,聯合io.net、Render、TensorOpera、FedML、MindNetwork等伙伴,構建GPU、模型、數據、隱私計算等多邊網絡效應;同時與三星電子合作驗證移動端多模態GenAI,展示了向硬件和邊緣AI擴展的潛力。
在 Tokens與經濟模型 上,ChainOpera基于Proof-of-Intelligence共識,圍繞五大價值流(LaunchPad、AgentAPI、ModelServing、Contribution、ModelTraining)分配激勵,并通過1%平臺服務費、激勵分配和流動性支持形成正向循環,避免單一“炒幣”模式,提升了可持續性。
潛在風險
首先,技術落地難度較高。ChainOpera所提出的五層去中心化架構跨度大,跨層協同(尤其在大模型分布式推理與隱私訓練方面)仍存在性能與穩定性挑戰,尚未經過大規模應用驗證。
其次,生態用戶粘性仍需觀察。雖然項目已取得初步用戶增長,但AgentMarketplace與開發者工具鏈能否長期維持活躍與高質量供給仍有待檢驗。目前上線的AgentSocialNetwork主要以LLM驅動的文本對話為主,用戶體驗與長期留存仍需進一步提升。若激勵機制設計不夠精細,可能出現短期活躍度高但長期價值不足的現象。
最后,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尚待確認。現階段收入主要依賴平臺服務費與Tokens循環,穩定現金流尚未形成,與AgentFi或Payment等更具金融化或生產力屬性的應用相比,當前模式的商業價值仍需進一步驗證;同時,移動端與硬件生態仍在探索階段,市場化前景存在一定不確定性。